杨瀚森:花木兰与曹德旺

【熊猫时报讯】随着防疫措施的逐步放松,停滞多月的电影院线终于又迎来新片上映。由美国迪士尼出品的《花木兰》在线上Disney+流媒体以及线下实体影院先后推出,一时间成了多个国家地区的票房周冠军及热门观影话题。

一个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经典故事,近3亿美元的美国资本投资,包括编导在内的清一色欧美主创团队,以及全亚裔演员担纲主演,新鲜出炉的观众影评却呈现出两个极端:很好vs极差。

正面影评大多来自非中国大陆观众,甚至在外语媒介的网络平台,还掀起一股模仿戏中人物化妆及服饰(Cosplay)的风潮。在中国权威影评网站《豆瓣》,此片评分则已经下降到不及格的4.7分(满分10分)。

虽说“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,但对于《花木兰》这部好莱坞新片的两极分化影评,却是更多地折射出东西方的人文差异。

如果把这样的差异置于当今中美两国日益激烈的竞争关系背景当中,就愈加凸显世界各国求同存异与文化包容的必要性与重要性。身处东方智慧与西方文化交汇点的新加坡,更能够对此提供客观且理性的中立者视角。

中美是世界最大的两个消费市场,分别有14亿及3.3亿人口,但根据中美官方机构数据,中国拥有护照的公民人口比率仅为10%,而美国此比率为46%,且出境目的地绝大多数为周边邻近国家;2018年中国公民赴美旅游人数约为290万人,而美国公民赴华旅游人数约为248万人。考虑到目前的疫情及贸易摩擦因素,两国人民的互访人数将会呈现下滑趋势。

虽说中美两国隔着太平洋相望,并有着紧密的经贸联系,但两国超过一大半的人口没有亲身出国经历,而且实地到访彼此国家的人数,更是远远少过总人口的1%。两国人民对于彼此文化的理解,大多依赖于文学及影视作品,难免出现认知偏差。相比美国好莱坞强大的创造力及制造力,中国要制作出相等数量并受西方主流社会接受的文化产品,仍然任重道远。

也正因如此,由西方视角呈现的花木兰,更显得弥足珍贵。虽然改编偏离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历史,但是在很久以前的神秘东方,也有“谁说女子不如男”的现代女权思想,也有为家族荣耀、为国家存亡而战斗的西方骑士精神,至于贯穿全片的“忠、勇、真、孝”四字精义,不也正好诠释了中国人民所秉持忠于国家、勇敢牺牲、追求真理、孝敬长辈的普世价值?

这也令我联想起另一部美国影片《美国工厂》,这部口碑与票房俱佳的纪录片之所以成功,得益于中国福耀玻璃集团主席曹德旺的超然豁达。他授权美国独立制片人在其厂区内,历时三年不受限制地拍摄了1200小时的原始素材,而且中方完全不参与成片的剪辑审核环节,这使得一些“非和谐”画面如中美员工文化冲突、中方管理层与美国工会组织的摩擦等等,都一一真实地呈现,让世人真正理解全球产业链形成的内在逻辑;美国工厂的兴衰,并不能二元化地归咎于中国制造的强大。

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,这是日益强大的中国所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。古代的花木兰,今天的曹德旺,中国须要有更多这样的文化符号或载体,可以从西方社会的视角讲出非一般的中国故事。

严格来说,此文并不是一篇影评,但笔者还是希望看到此文的中国观众能够高抬贵手,让《花木兰》的评分可以上升。世界很大,难免隔阂很深,但只要多一些文化包容的尝试,就会少一些民粹内视的纷扰。

来源:联合早报

作者是企业集团总裁,创投家

Related posts